海外學中文者近一億 漢語教學風行全球
2005年11月08日10:56
隨著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綜合國力逐步增強,近年來全球掀起一股“中文熱”。而在這股熱潮下,一個規模巨大的漢語教學培養訓練大市場正在形成。
泰國中文學校紛紛來華︰全球“中文熱”縮影
10月份正值泰國學校假期,泰國漢語教學中心校長符和南帶著10多個泰國學生來到北京實地體驗“地道”的中文教學。
“這個時間段很好,中國學校都在上課。泰國小同學們來到中國后很興奮,學習積極性很高。”符和南說。作為此次只有半個月短期“遊學”的“孩子王”,他時間很緊︰除了帶隊外,還要不停走訪多所學校,以汲取更多教學經驗和尋求合作機會。
泰國漢語教學中心成立于2001年。短短三年時間裡,在泰國各地已經開設了十余所分校。該中心在4家政府和私立學校內接管了標準化中文管理,並為泰國50所學校進行中文教師培養訓練。該中心被稱為泰國十大潛力漢語培養訓練機構。符和南此行前,他的學校已和中國民眾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同濟大學等十余家中國高校簽訂了派遣教師協議。
“我們希望能與中國更多學校合作,進一步提升漢語教學水準。”儘管已有不少來頭不小的合作伙伴,但符和南好像對中國名校仍“如飢似渴”。
就在符來京前兩月,另一所以漢語教學為主的學校──“中國天津實驗中學泰國分校”在曼谷揭牌。天津實驗中學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天津市學校在海外首次設立分校,也是中國中學的首個泰國分校。“我們負責提供優秀漢語教師和中文教材。”這位人士說,“分校正式成立前,泰方合作學校已有30多人前來我校參加培養訓練。”
近年來,泰國越來越多學校前來中國,尋求進行漢語教學合作。而作為中國長期友好鄰邦的泰國,其對漢語教學的熱情,已成為全球“中文熱”的一個縮影。
在法蘭西,英語、日語、西班牙語培養訓練市場的年成長率是2%至4%,漢語則高達38%;在日本,漢語已成為繼英語之后的第二大外語;在澳洲,漢語已經超過義大利語,成為澳洲第一外語;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公佈的報告,中文在美已成僅次于西班牙語的第二大外語……
中國經濟“火車頭”助推“中文熱”
符和南告訴記者,中泰兩國文化相近,兩國友好往來源遠流長,這是“中文熱”在泰國經久不衰的歷史原因。“近些年來中泰兩國經貿交往日益加深,則是泰國對漢語教學需求旺盛的直接原素。”
“中泰兩國經濟互補性很強,中國作為亞洲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火車頭’的作用日益顯現,包括泰國在內的東南亞各國,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直接受益者。‘早期斬獲計畫’的實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符和南說,“中國-東協自貿區進程的穩步推進,將進一步使‘中文熱’升溫。”
“中文熱”風行全球的背后,無疑是中國以經濟實力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的逐步增強。
以日本為例。近年來,中國已成為日本最大的進口國和退場門國。與此相對應,在日本有近200萬人學中文,500余所大學幾乎全部開設了中文課。漢語在日本已成為英語之后的第二外語。
另一個例證是,由中國政府頒發的HSK漢語水準考試等級證書,被越來越多的國際機構和跨國公司用作衡量員工漢語水準的標準,有的還與工資水準掛鉤。這使得一些與中國有生意往來的外國公司的員工,對這個有“漢語托福”之稱的考試趨之若 。
“一種語言變成世界的大量增長的需求,本身就代表這個國家、民族的地位,及其綜合國力和形象,更重要的是代表各國對這個國家未來的預測。”中國教育部次長章新勝對媒體如是說。
“
中文熱”催生漢語培養訓練大市場
在全球“中文熱”中,一個漢語培養訓練的大市場正在形成。這個市場的規模究竟有多大?目前尚無一個準確的測算。
但根據一個較為公認的估算結果,中國國內針對外國人的漢語培養訓練市場,僅非學歷教育收入大概每年為20億民眾幣。以此可以大致看出全球漢語培養訓練市場所在的數量級︰目前,世界上學習漢語的人數將近1億人,每年到中國來學習的外國遊學生有8萬多人。
漢語培養訓練大市場不僅其現實規模可觀,未來增長潛力也不容忽視。這一點,可以從“漢語教師荒”中得到證明。
來自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數字是:馬來西亞漢語教師缺口9萬,印尼缺口10萬。國家漢辦主任嚴美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解釋說,這些數字都是我國教育訪問團出訪時對方國家提出的。據介紹,日本、韓國、泰國、菲律賓、越南、印尼、中亞五國、印度、巴基史丹等周邊國家對漢語教師的需求非常迫切;非洲、阿拉伯地區、南美也有要求;而歐洲、北美、澳洲、紐西蘭等發達國家,也都希望得到中國幫助。
為解決這一問題,同時也為滿足全球不斷增長的漢語教學需求,政府和市場兩個層面上都積極行動起來。
一方面,“國際漢語教師志願者計畫”應運而生。根據中國政府和其他國家政府達成的協議,中國政府將每年向相關國家派出一定數量的志願者,支持他們的漢語教學。同時,在全球建立100所“孔子學院”的計畫也從去年開始啟動,用于在全球推展漢語,進行漢語教學和培養訓練。
另一方面,私人資本也開始積極介入。像泰國漢語教學中心這樣的漢語培養訓練機構、學習也越來越多,在推展漢語這一進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者/王小波)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賀霞)
美國掀起“中文熱” 10年間全國中文課程暴增3倍
中新網10月16日電 據紐約時報報道,近年全球興起學中文熱,上月,美國國防部撥款70萬美元,資助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公立學校,令中文課程學生人數翻一倍。美國兩名參議員今年5月更提出一項議案,建議在未來5年撥款13億美元,加強中文課程和中美文化交流。
華盛頓國防語言研究所學術顧問麥金尼斯指,美國全國的中文課程在過去10年間暴增3倍。他分析指,跟其他語言不同,學中文具策略性,因為中國的經濟實力及軍力均與日俱增,他稱“與其想著對方是競爭對手,倒不如準備好和他們打交道,這是更聰明的做法。”
美國超過2400間學校對政府的資助計劃表示興趣,明年將在全國高中推行高階漢語課程。現時,美國中、小學有近5萬學生正在學習中文,其中紐約及舊金山有大批華裔學生,很多會在課後或周末上中文課。
正於芝加哥公立學校網推行的計劃,更把中文科納入常規課程,而且主要是為非華裔學生而設。市長戴利十分支援此項計劃,他說:“我相信將來這個世界有兩大語言,中文和英文。”
新華視點:全球中文熱升溫的背後
新華網北京1月11日電(記者 王立彬)“現在全球中文熱有一種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內涵,就像世界上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的‘學習英語,做美國夢’一樣,我覺得‘學習中文,做中國夢’已經初現端倪,全球兩三千萬人學中文,我看大部分人是想到中國淘金去!”加拿大籍華人劉敦仁先生說這番話時,剛在京郊購置一套住房,他還打算一邊寫書一邊開家小面館。
他的話也許有一些欣喜之餘的誇大,但當前全球中文熱升溫現象確實是以中國經濟騰飛為背景的。
學中國話、念生意經 “在韓國,20世紀70年代是留美熱,80年代是留日熱,到了90年代以後,留學中國漸成熱潮。據我了解,目前在中國的韓國留學生可能接近5萬人,已經超過留日學生人數,與5萬多人留學美國的水準差不多了。”在中國人民大學攻讀漢語言文學博士學位的孫先生說,留學美國有許多獎學金機會,而留學中國則基本上是自費。“因此,這些人學習中文更多的是一種嚴肅的投資行為,是對中國市場前景投資。”
“我很難給出在中國內地工作外國人的準確數目。”北京一家人力諮詢公司的黃晴女士說,“20多年間,在中國的外商投資企業數目增加了1萬多倍,越來越多外資企業的中高層主管由外國人擔任,保守估計也在10萬人以上。”
“我認為自己的中文說得不錯,但我想掌握中文寫作,這可能要難得多。我想在北京找一份工作,邊工作邊進一步學習中文。我不想成為漢學家或教授,但是想成為一名能用中文、英語和母語德語工作的高級管理者。”
奧地利人奧利弗10年前曾在北京語言學院(現北京語言大學)學習,然後回到莫扎特的故鄉薩爾茨堡作市場營銷,2003年重返中國“就業市場”。目前,在中國像奧利弗這樣的求職者越來越多。
據北京語言大學調查,設立漢語水準考試(HSK)初期,參加考試者大多是為了到中國讀大學。目前為讀書而參加考試的考生僅佔15%左右,而以工作為目的的估計在35%至40%。
中文正在成為職場競爭的一張王牌。“HSK就像英語託福一樣,一開始就是一個商業考試。”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秘書長、北京語言大學副校長崔希亮說,“近幾年參加HSK的人每年以45%的速度增加。”
目前,僅北京語言大學每年就有來自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0餘名留學生到校學習。其中以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地留學生人數最多,而美國和西歐增加速度最快。在華留學生所學涉及上千個專業,北京大學為外國留學生開設的專業達200多個。長期以來外國留學生主要集中在漢語言文學、中醫、中國戲曲等傳統學科,近幾年,留學生正從這些傳統學科向科技、經濟、管理、法律等應用學科擴展,主修商科的人數增長迅速。
北京語言大學校長曲德林教授說,過去外國學生來中國留學主要為了解中國文化,畢業後回國當漢學家。現在越來越多留學生開始學習經濟、金融、法律等應用學科,一半以上留學生準備畢業後在中國發展。
作曲家陳其鋼表達了這樣的感受:“中國的令人瞠目結舌的高速發展,讓我們這些海外學人看到了曙光。在歐洲的年輕人中興起了中文熱,這意味著有一大批為了求生的歐洲人在不久的將來要到中國去尋求出路。”
中文應用正跨出華人圈 “我們已經在維也納機場設立了中文標牌,我們還在大力培養奇缺的中文導遊。現在每年約有兩三萬中國人去奧地利旅遊,如果這個數目達到200萬,奧地利會把中文作為通用語言!”奧地利駐華大使館旅遊商務官約瑟夫說。
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2004年,中國公民出境人數已經超過2580萬人次,同比增長50%左右,中國公民可以組團前往旅遊的目的地國家和地區達到90個。
全球中文熱已經引起“中文教師荒”,許多國家向中國提出派遣漢語教師的要求。現在,全國每年向國外輸送外教3000人左右,相對於時下全球3000萬上下的中文學習者自然供不應求。中國為此發佈了啟動國際漢語教師中國志願者的計劃。
如今,由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頒發的相應等級的HSK證書,不僅被國際機構和跨國公司用作衡量員工素質的標準之一併與工資水準挂鉤,還成為在本國工作的獨特優勢。一些國家儘管失業率非常高,但會說中文的人總能很容易找到工作。
據了解,北京語言大學2004屆夏季畢業的包括16個國家的150多名留學生中,期望畢業後留在中國工作的大有人在,還有一部分人則想回國教中文。
在北京籌劃商務活動的德國人古德曼對記者說:“我在德國是一個寶貝,因為能用中文應付商務活動的德國人很少。因為掌握了中文,我才能在德國打入基本由華裔壟斷的中德商務交流活動。”
2004年10月中旬,古德曼應聘為德國郵政集團贊助波恩貝多芬音樂節的公關事務負責人,活動尚未結束就作為德累斯頓無伴奏管弦樂團公關事務負責人開始中國之行,同時還忙碌著漢堡出版業在華的一些業務。“在我這30年人生中,最重要的投資決策就是學中文。”
“我想回家教中文,甚至辦一所學校。我們那裏中文教師特別缺乏,而中國派來的大多數教師以英語為外語,不能使用義大利語。”義大利人薩狄尼說,“儘管要達到英文在世界各地的日常應用水準可能需要數十年,但中文應用局限於華人社會的局面正歷史性地改變。”
“中文熱”也要“冷思考” “中文正逐步走向世界,對此我們要冷靜地看到我們的不足和問題,少提過熱的口號和要求,任何口號和要求的提出都要冷靜地分析。”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言研究中心主任陸儉明教授一番話值得思考。
北京語言大學校長曲德林提醒人們,“在美國,目前有100萬名美國學生正在學習只有7000萬人使用的法語,而只有不到5萬名學生在學習有十幾億人使用的漢語。從HSK的需求來看也不像韓國等亞洲國家那樣多,遠遠不及英語託福在世界的影響。”
專家指出,任何超越地域性的語言現象,都是經濟發展不平衡條件下經濟實力此消彼長的較量。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作為一種方言的粵語透過流行歌曲一時風行大江南北,其背後就是當時粵港經濟實力令人矚目的發展優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學校廠礦機關每逢年節辦晚會,總有人臨時抱佛腳用“夾生粵語”唱一段通俗歌曲。最近幾年香港歌星、影星卻開始拼命學習普通話發音。這背後無不是經濟實力博弈的自然表現。
20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崛起之際,包括歐洲和美國在內,世界各地都在爭著吸引日本投資商和遊客,世界各地都可以見到日語指示牌,在一些旅遊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日語培訓學校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一情況之所以沒有持續太久,就是因為日本經濟泡沫崩潰。而從上世紀80年代出現類似的韓語熱,也在10年後亞洲金融危機後趨冷。
“其實,在英語成為世界強勢語言之前,拉丁語、世界語、法語和德語都曾出現過強勢。但隨著這種語言的母語國家經濟政治影響力下降,語言強勢紛紛不復存在,有的甚至已經邊緣化。”德國國家旅遊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徐勝利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德語曾取代英語成為科學研究的主要語言。當時德國經濟風馳電掣,20多年間平均每年出現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任何語言都難以單靠自身魅力維持強勢地位。《英語的未來》作者大衛·格雷多爾認為:英語完全可能出現頹勢,其標誌很可能就是當重大技術發現不斷出現在中國或其他非英語國家的時候。強勢語言還有賴於國民對於知識的追求和社會開放的程度。美麗的中文要成為一種強勢的世界語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能不能維持其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特別是中國人能否保持對不斷學習和創新精神的不懈追求。(完)
歐美國家掀中文熱 3年內將成英國主要外國語
2006/01/24 22:00
記者陳怡雅/編譯
由於看好中國大陸即將成為經濟大國,現在歐美各國紛紛掀起了一股中文熱,根據英國資格考試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英國學中文的人數快速增加,預計在3年內將超過西班牙文,甚至取代法文,成為主要的外國語文。
從1845年創立的布萊登學院,堅持英國傳統,但今年學校的課程卻有不同的創舉,他們把中文列為必修課程。布萊登學院校長表示,「以後我們需要跟中國做生意,這些年紀大約10幾歲的學生可能到他們30歲時,中國將取代日本和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或第三大經濟體。」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快速,去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高達9.8%,即將超越法國和英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雖然布萊登學院是全英國第一個將中文列為必修課程的學校,但其實英國有許多中小學早就已經開始開設中文課程了。學生說:「中國經濟將會成長,如果要進入商業界的話,會說中文的幫助很大。」另一位學生則逗趣地說:「我想要去中國旅行,我想去吃麵。」 根據英國資格考試中心統計,5年來參加中文程度檢定考試的學生人數幾乎增加了50%,預計將在3年內,中文將超越西班牙文,甚至是法文,成為英國最熱門的外國語文。
簡體字早已打敗繁體字 台灣人眼中的全球中文熱
據估計,全球至少有85個國家2500余萬人在學習中文。大陸近年更是積極搶占中文教育市場,去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漢城開幕,這項計畫要陸續在全世界設立100所“孔子學院”。中國大陸在抓住商機的同時,也將中華文化一並傳播。
紐約時報英文版5月22日刊登專欄作家紀思道的文章《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雲》,標題首次使用簡體中文字。此一罕見舉動,為全球中文熱再添話題。台灣《聯合報》對此予以高度關注,5月30日刊發多組文章就中文在全球的使用展開報道。──編者 據估計,全球至少有85個國家2500余萬人在學習中文。而大陸近年更是積極搶占中文教育市場,去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漢城開幕,這項計畫要陸續在全世界設立100所“孔子學院”。中國大陸輸出中文教育資源,在抓住商機的同時,也將中華文化一並輸出。
台灣用中文老外有的不知道兩年前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讀書的台灣留學生張靜慧,曾在該校擔任中文助教。她發現,中國大陸的崛起,讓美國同學熱中學中文;但這些老外似乎不知道,台灣地區也使用中文。
“他們覺得要學中文,得去北京;找工作,得去上海。”張靜慧說,老外學寫簡體字、讀著大陸教科書。這股潮流,已經很難阻擋。大陸有十多億人口,政治經貿往來的國家遍佈世界,“以流通的程度來說,簡體字早就打敗繁體字。”台灣的文化大學國語研習導師王玉琴說。 王玉琴說,大陸有計劃地栽培漢語教師輸出至全球各地,拿美國來說,中文學校、各大學的中文課,絕大多數都已經使用簡體字教學。
認識簡體字台灣校園辦比賽 台灣的語言中心也端出“同時教授簡體字、漢語拼音”的菜單,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外國學生青睞。王玉琴說,外國學生來台灣學中文,多半也會要求學漢語拼音和認識簡體字;過去教注音符號和繁體字的課程,已經不能滿足老外的需求。再者,大陸推出“漢托”,即如同英語“托福”考試的“漢語水準考試”,外國人為了取得中文程度的證書,簡體字一定得懂。
台灣校園也吹起認識簡體字的風潮。台北大學還舉辦認字比賽,幫助學生認識簡體字。去年主辦這項比賽的台北大學中文系教師李翠瑛說,讀簡體字書是必然趨勢;更有學生揚言,“不懂簡體字,就落伍啦﹗”
來自馬來西亞、在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書的作家黃錦樹說,幾乎中文系的教科書、參考書都由大陸進口,因為現在“中文領域最好的學術研究都在大陸”,所以簡體字書非看不可。他還記得自己讀大學時,只能偷看盜印大陸書;現下學生可以光明正大的在台灣買到大陸書。 台灣的大陸出版品,從禁書到開放,始終是市場先行。至於到底市場有多大,報道稱,以前的估計從一年兩三億元新台幣到七八億元新台幣,並沒有定論,唯一確定的是,市場潛力不小。
台灣賣簡體書業績好過意料台灣聯經出版公司成立“上海書局”展售簡體字書,業績出乎意料的好。聯經乘勝追擊,要改裝台中、高雄的聯經門市,為島內中南部讀者提供簡體字書籍服務。老字號“天龍書局”也隨即宣佈,要開三家“台閩書城”供應大陸圖書。
海外的華文出版市場也在轉變。新加坡大眾書局落腳台灣,原本為了採買台灣繁體字書外銷,但台灣區負責人譚白絹走一趟鄰近各國的中文書局回來,立刻調整策略,將台灣出版品轉印成簡體字版本再銷往海外。 繁體字的邊緣化危機令人憂心。“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多次倡議,應該申請將繁體中文字登錄為世界人類遺產,得到不少支持。
美國中文教育簡體當道台灣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的沈葆,是美國大華府地區知名的中文教育者。平常她在大學擔任行政工作,到了週末,便借用公立學校教室教中文。一轉眼,她教了28年,始終捍衛繁體字。
在美國能源部工作的盧瑞平,今年5月接任美東中文學校協會會長。他和沈葆一樣,堅持中文應該學繁體字。
大華府地區是美國幾個華人聚集區之一,周末上課的中文學校不少。盧瑞平說,台灣移民子女,會選擇教繁體字和注音符號的中文學校;大陸移民子女則學簡體字,“背景不同,這很自然。”
大陸移民愈來愈多,盧瑞平說,大華府地區教簡體字的希望中文學校、美中實驗學校,六七個校區可以容納兩千多位學生,只要開班必定爆滿。
過去以繁體字發行的幾家華文僑報,也出現簡體字的對手報。僑報多擺在華人超市等地點供人取閱,廣告是報紙唯一收入來源。大華府發行量最大的繁體字僑報,因應廣告商要求,去年開始發行簡體版。
中文AP課程,最被堅持繁體字傳承的家長和老師關切。全美大學理事會決定,中文將成為高中生選修的大學先修課程(AP,Advanced Placement)之一,初步決定以簡體字為指定的中文字體。5月初新聞周刊(Newsweek)即報道,目前已有2400所高中將配合AP計畫,在2007年提供中文先修課程。盧瑞平預測,美國學習中文的人數將大幅增加,但簡體字必定成為主流。
日本流行學漢字寫短信日本京都著名的清水寺,每逢過年,要由住持拿一支大毛筆,在大張宣紙上寫下一個反映那當年情況的“世相漢字”。
與中國淵源深濃的日本,漢字早已融入文化中。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規定了“常用漢字”與“當用漢字”,要孩童從國小開始學習漢字。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阿辻哲次記得,40年前讀小學,老師說︰“你們現在好好學漢字;等你們兒子、孫子輩,就不用學了。”結果老師錯了,他說,目前日本的外語學院中,選中文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生占1/3,超過德文、法文。
日本政府舉辦的漢字檢定考試,如今每年參加的受測人數超過兩百萬。除了實用需求,漢字也是流行,阿辻哲次說,日本有8000萬部手機,其中2/3可傳輸漢字短信,“現在年輕人,為了寫短信拼命學漢字。”
相對于日本將漢字視為民族文化資產,同樣與中國文化淵源深濃的韓國,二次世界大戰后曾廢止漢字、推動韓文專用政策,中斷漢字教育50年,直到1992年金大中執政又重新強調漢字。 在韓國有130萬人在學中文,但以簡體漢字為主流。
東南亞繁體一夕變簡體台灣人到東南亞旅行,常有熟悉的感覺。在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檳城、古晉,有時整條街的商店招牌都寫中文,而且是繁體字。
早期中國移民,將漢字文化帶往南亞;繁體字在海外華人社會傳承,一直維持到二十世紀末。隨著台海兩岸政治勢力消長,東南亞的中文版圖逐漸改變,不僅中文教學改用簡體字,報刊字體也棄繁就簡;加上日常書寫習慣改變,南亞華人圈如今已是簡體字天下。
來自馬來西亞的作家黃錦樹,正好歷經過大馬中文教育的“變天”。他記得,大馬中文學校的華文教材,以前都是台灣當局協助編印,因此他直到國小六年級都學繁體字。到了國中,“繁體字一夕之間變成簡體字”。
馬來西亞華文中學、小學都是私立學校,過去學生清一色是華人子弟。近年來,因為華校教育水準高,加上中文熱推波助瀾,許多馬來人、印度人子弟也送到華人學校就讀,學習簡體中文字和漢語拼音。
與馬來西亞相較,新加坡對于中文教育政策就更有遠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新加坡教育部先后頒定國小和中學的華文文字表,從注音符號和繁體字的教育軌道,轉進至簡體字和漢語拼音。
與中國大陸的經貿、文化往來很重要,新加坡和台灣、香港的交流更是密切,務實的新加坡人把“識繁寫簡”當成中文學習的原則。 除了台灣,香港是繁體字最后的雕堡。但滿街繁體字的招牌底下,細微變化正在發生。1997年以後,學講國語、學寫簡體字的人都多了。
香港看世界的角度在轉變。評論家、香港TOM集團顧問劉細良說︰“我們以前透過台灣書了解世界。但現下,還要靠大陸書。”他說,大陸圖書出版發展快速,有更多種類書籍可讀;以知識的學習和傳播來看,香港人使用簡體字的潮流,還只是開始。
全球興起中文熱﹕中文能否取代英文﹖
2006年1月24日3:7:5(京港台時間)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最近﹐英國海濱小城布萊頓一家中學決定把中文普通話列為必修課。這一看似平常的教務決定﹐立即成為英國許多著名傳媒紛紛報道的熱門新聞。(chinesenewsnet.com)
這些傳媒都指出﹐盡管英國已有大約100家中學開設了漢語普通話課程﹐但這家名為“布萊頓學院”(Brighton College)的著名私立中學﹐是第一家把漢語普通話列為必修課的英國中學。(chinesenewsnet.com)
在頭版報道此事的《每日電訊報》引述該校校長理查德‧凱恩斯(Richard Cairns)的話說﹕“我的關鍵工作之一就是﹐確保本校學生為21世紀的諸多現實做好准備﹐其中一個現實就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在全球首屈一指。”(chinesenewsnet.com)
《泰晤士報》報道說﹐雖然凱恩斯從來沒有去過中國﹐但他在澳大利亞度假時﹐聽到當地傳媒說﹐中國經濟規模即將超過英國﹐便從中獲得“靈感”﹐來到布萊頓學院擔任校長的第一周﹐他就作出了這個決定。(chinesenewsnet.com)
英國廣播公司(BBC)英文網分析說﹐凱恩斯的決定並非是他個人的“心血來潮”﹐而是反映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日益凸顯的重要性。BBC還指出﹐英中之間的經貿聯系自然也帶動了兩國的文化教育交流﹕預計2010年前英國對中國的出口將增加三倍﹐英國政府因此要求英國所有中學和大學在今後五年之內都要在中國找到一家“姊妹學校”。(chinesenewsnet.com)
全球熱潮(chinesenewsnet.com)其實﹐中文熱並不局限于英國。據中國官方最新的統計數字﹐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目前已超過3000萬﹐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幾萬所中文學校﹐其中學制比較完備﹑校舍比較固定的中文學校大約有6000多所﹐另外還有2300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chinesenewsnet.com)
今年1月5日﹐美國總統布什宣布啟動“國家安全語言”計劃﹐加緊培養美國的外語人才﹐其中漢語與阿拉伯語﹑俄語﹑印地語﹑波斯語一道﹐被列為美國最急需語言人才的“關鍵”外語。(chinesenewsnet.com)
美國大學理事會(The College Board)的“世界語言項目”曾在2003年進行過一次調查﹐詢問全美的中學是否考慮把意大利語﹑俄語﹑日語和中文列為“進階先修課程項目”(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調查結果使該項目主管人員大吃一驚。該項目主任湯姆‧麥茨(Tom Matts)後來對傳媒說﹕“50所學校選了俄語﹐175所中學選了日語﹐240所挑了意大利語﹐但選擇中文的學校高達2400所﹐是其它任何語言的至少10倍﹗我們根本不知道美國中學對開中文課竟然會有如此不可思議的濃厚興趣﹗”(chinesenewsnet.com)
至于美國大學生學習中文的熱情更高。據估計﹐過去五年之中﹐美國大學生學習漢語的人數至少增加了20%﹐其中加州一些大學注冊學中文的人數更增加了64%。(chinesenewsnet.com)
在日本﹐則有近200萬人學中文﹐500余所大學幾乎全部開設了中文課﹐漢語在日本已成為英語之後的第二外語﹔在韓國﹐學習中文的人數近40萬﹐每年都有兩萬人參加漢語水平考試﹐其成績已成為韓國許多大企業用人及升職的標准之一。(chinesenewsnet.com)
在歐洲大陸﹐漢語熱也迅速升溫。法國教育部在中學積極推動中文與法文的雙語教育實驗計劃﹐有百余所法國中小學開設了中文課﹐百余所法國大學開設了中文專業﹔德國學漢語的人數﹐這幾年間增加了五倍多﹐中文在德國許多州成為中學會考的科目。(chinesenewsnet.com)
無論東西﹐不管何處﹐人們對學中文的熱情程度﹐基本上與中國經濟的繁榮程度成正比。(chinesenewsnet.com)
“漢字紋身熱”(chinesenewsnet.com)此外﹐在歐美﹐幾乎與中文熱同步﹐還有一股民間自發興起的“漢字紋身熱”。(chinesenewsnet.com)
如果說﹐在西方學中文的﹐大多是社會中上層人士的話﹐那麼﹐身上刺漢字的﹐則是三教九流﹐上至紳士雅皮﹐下至販夫走卒﹐什麼人都有。(chinesenewsnet.com)
誰也無法確切說清這種“漢字紋身熱”最早起自何方﹑興于何時。但據我個人在英國的觀察﹐就像任何時尚的流行一樣﹐“漢字紋身熱”在英國似乎不是一個漸進過程﹐而是一種“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突發局面。(chinesenewsnet.com)
也許是因為英國氣候陰冷﹐且不說秋冬﹐即使是春夏﹐大部分日子裡人們也都是長衫遮臂﹐所以﹐盡管“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當然是個炎熱的夏日)﹐紋身者傲然示人還都是些光怪陸離的圖騰﹑圖案和英文呢﹐但一年後的某一個奇熱的夏日﹐紋身者向路人炫耀的已經是爭奇斗艷的“方塊字”了。(chinesenewsnet.com)
有趣的是﹐許多英國人只知道身上刺漢字很“酷”﹐但並不知道這些漢字意味著什麼。有一年夏天﹐我見到一個白人小伙子胳膊上紋著一個大大的“媚”字﹐我問他是否知道這個字的含義﹐他坦率地說不知道﹐當聽我說這個字只適用于描述女性時﹐他才非常尷尬地表示﹐紋身師也是像他一樣不懂中文的年輕白人﹐比著一本中文字帖“依樣畫葫蘆”﹐他還強調說﹕他會盡快要求紋身師除掉這個字。(chinesenewsnet.com)
不知道有沒有專家研究過“漢字紋身熱”在西方流行的社會心理學﹖在一個普通觀察者的我看來﹐盡管這一現象中不乏中國文化的神秘﹑方塊字的美感以及所有人種對“異國情調”的追求等文化因素﹐但“中國制造”全球熱銷﹑中國商品家喻戶曉等經濟因素﹐也不能說與這一時尚毫無關系。(chinesenewsnet.com)
語言盛衰﹐有跡可循﹖(chinesenewsnet.com)無人否認強勢語言與強勢經濟之間的聯系。英語成為流傳最廣的第一大國際化語言﹐自然與英國這個“撮爾小島”數百年的海外軍事﹑領土﹑殖民三方面的擴張緊密相關﹐但也與英美資本主義在全球的經濟擴張有著很大的關系。眾所周知﹐非洲各國內部部落繁多﹐語言無數﹐常常為缺乏一個統一的“國語”而苦惱﹐但在東非﹐卻有一種流行多國的語言──斯瓦希裡語﹐最初就是由在東非一帶經商的商人傳播開來的商業語言。(chinesenewsnet.com)
反過來﹐弱勢語言也與弱勢經濟相關。語言學家們認為﹐語言的滅絕與物種滅絕模式有許多相似之處﹐一種語言在面臨強大的外來語的威脅時﹐如果它沒有足夠多的年輕人口或在經濟上能生存與發展的人口使用﹐它就可能被外來語所吞噬。(chinesenewsnet.com)
西方一位語言學家說﹐衡量一個語言的強弱有三個指標﹕第一是人口﹐即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口數量﹐第二是典籍﹐即使用這種語言所產生的典籍數量﹐第三是經濟實力﹐即這種語言使用者的物資財富數量。(chinesenewsnet.com)
中國作家韓少功甚至套用最後一個指標來評判中國方言之間的盛衰消長﹕“香港比較富﹐所以以前粵語在大陸也很時髦﹐發了財的大陸商人們都可能說幾句粵式普通話。後來香港有經濟危機了﹐需要大陸‘表叔’送銀子來﹐開放旅游﹐開放購物﹐于是普通話又在香港開始吃香。這種時尚潮流的變化後面﹐也是錢在起作用。”(chinesenewsnet.com)
由于中國是第一人口大國﹐漢語一直是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超過英語﹐但因為中國經濟相對落後﹐全球學習中文的人數卻遠遠低于英文學習者。漢語在西方的影響力甚至不如日語﹐例如﹐在英國﹐許多旅游小冊子的文字包括日文﹐卻沒有中文﹐原因很簡單﹕來英國旅游的日本人人數遠遠超過中國人。(chinesenewsnet.com)
但如今﹐局面似乎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中國華東師范大學國際中國文化學院的王幼敏說﹐縱觀現代歷史﹐世界上有過兩次“漢語熱”。第一次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由于中美關系緩和﹐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在美國興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並影響帶動了整個西方世界的“漢語熱”。至八十年代初﹐日本成為經濟大國﹐“漢語熱”遂被“日語熱”所取代。第二次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由于日本經濟不景氣﹐而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騰飛﹐世界上再度興起“漢語熱”﹐至今方興未艾。(chinesenewsnet.com)
如今﹐較高的漢語水平﹐正成為跨國公司職場競爭的一大優勢。一位美國哈佛大學MBA專業2005年畢業生介紹求職經驗時說﹕“凡簡歷上寫著懂中文的人都炙手可熱。”在華投資的跨國企業有10多萬名外籍高層主管﹐其漢語水平高低也影響著他們的業績和發展﹐所以﹐中英雙語人才的薪水與不懂中文者相比﹐往往能高出一大塊。另外﹐隨著中國人腰包漸鼓﹐出境旅游者也逐年增加﹐精通漢語的海外導游﹐因此也可以有多幾倍的薪水。(chinesenewsnet.com)
綜合國力當然﹐完全用經濟因素來解釋語言的興衰強弱﹐又走到了另外一個極端。如果徹底排除歷史﹑文化﹑地理等諸多其它因素﹐你就無法理解為什麼德國﹑日本的經濟實力遠遠超過西班牙﹐但德語﹑日語的國際普及度卻不如西班牙語。一個國家僅僅通過“拼經濟”所達致的單純的經濟大國地位﹐並不一定能夠同時保證該國語言在國際上的強勢地位。(chinesenewsnet.com)
盡管國際上有著種種預言﹐稱中國經濟規模將在本世紀某某年之前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但中文要取代英文成為第一大國際化語言﹐還有更長的路要走。(chinesenewsnet.com)
中國當局對這一點似乎已經有比較清醒﹑理性的認識。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楊光說﹕“現在互聯網上85%是英語﹔在聯合國各種場合中使用的語言﹐95%也是英語﹐漢語的使用率只佔到百分之零點幾﹔在國外舉行的國際會議上基本沒有使用漢語的。英語對其他語言文化的擠壓是非常明顯的﹐實際上﹐漢語在國際環境下的發展受到了某種制約。當前﹐漢語還面臨著不少挑戰﹕全球化背景下﹐外來語的影響和沖擊﹔信息化條件下﹐語言研究水平亟待提高﹔國內眾多的方言﹐使漢語缺乏內部的一致性﹔文字尚不夠規范等等。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漢語才有可能成為強勢語言。”(chinesenewsnet.com)
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陸儉明也認為﹐單純的經濟實力無法完全決定語言的國際地位﹕“一種語言能不能成為強勢語言﹐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首先是國家實力。試想﹐如果在美國的每個州都有幾家中國大公司﹑大工廠﹐made in china變成made by china﹐不會漢語就將直接影響到普通美國人前程的時候﹐你用不到宣傳﹐漢語就會很快在美國成為一種強勢外語。其次是教育和科技。現在理工科的學生要想在該領域學有所成﹐哪個敢不看英文文獻。教育和科技的領先地位讓某些語言成為‘硬通貨’。假如有一天﹐人們要想在某一學科領域的研究上有所突破與發展必須要查閱相關的中文文獻﹐到那時漢語自然會逐步成為一種強勢語言。”(chinesenewsnet.com)
由第一屆世界漢語大會看全球華文市場
隨著大陸經濟迅速發展以及官方的大力推動,學習中文已經成為一種流行,更是增加自身能力的重要資歷。根據大陸官方統計,1996年在大陸學中文的外國人有四萬多人,2002年增加到八萬多人,2004年則達到四十萬人,全國人大許嘉璐副委員長在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開幕式上更期許:2008年到中國去學中文的人將突破八十萬人!
在華語熱潮的波濤洶湧下,今年七月二十至二十二日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世界漢語大會就更顯得耀眼。以「世界多元文化架構下的漢語發展」為主題的世界性大會,由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承辦,66個國家地區代表,參加人數超過三百五十人,並且提供英語同步翻譯的服務。大會期間,還組織大型系列活動,包括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海外漢學學術研討會、國際大、中學生暑期漢語班與夏令營活動及世界漢語教學展覽等活動。
大會邀請世界各國具影響力的人物,包括泰國公主詩琳通與衣索比亞聯邦院議長穆拉圖‧特肖梅等參加,還匯集漢語文化界群賢,更吸引眾多媒體的爭相報導,甚至在網路上知名的維基百科全書中都能找到相關詞條。這幾年的漢語熱潮和持續升溫,使得首屆世界漢語大會成為鎂光燈的聚焦點。
從會議討論主題「世界多元文化架構下的漢語發展」看來,大會的目的是把推展漢語作為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人類而言,文化的多樣性對傳承人類發展有其必須性,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態平衡一樣重要。因此,越是經濟全球化,越要維護文化的多樣性,才能促進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發展。大會的子題如下:
一、多元文化交融與漢語需求:世界多元文化架構下的語言發展問題;漢語對促進本國與中國文化交流和經濟貿易發展的作用;學習漢語需求與提供服務。
二、新時期漢語教學的運作機制︰ 孔子學院的建設與發展;漢語水準考試(HSK)的改革與發展;國外漢語教師培養訓練規劃;教材創新與網路資源配置。
三、國際第二語言教育發展前景︰ 第二語言教育理念研究; 第二語言教育推展模式介紹;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理論研究。
會中討論的子題,從經濟貿易發展與文化的角度談各國發展漢語的需求;從當代漢語教學與推廣的策略,談孔子學院、漢語水平考試、教師培訓到教材創新與網路資源利用;從第二語言教育發展到漢語教學理論與研究。在在都顯示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對於推動中國文化和語言有長遠的規劃與自信,也顯示中共官方認為漢語成為世界強勢語言,在政治上,象徵著中國在世界舞台的崛起與強大。在經濟上,以世界上學習華語的人數幾千萬來計算,漢語教學市場可達幾百億的規模。在外交上,當中文成為世界共通語言,中共可減少國際交流中接受其他語言所付出的代價,還可加強他國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因此中共不惜每年以兩億人民幣推廣漢語,包括在全世界建立一百所孔子學院,培訓各地華語老師,並且培養和派遣華語老師與志願者到世界各地提供教學服務。
反觀國內,台灣雖然在華語教學經驗上比大陸佔優勢,然而政府的支持顯得緩不濟急,國家級華語能力測驗還在規劃中,華語教師認證制度仍遙遙無期,新推出的通用拼音只有浪費公帑之嫌,當台灣內部還為推動鄉土語言與去中國化而爭論不休時,的確沒有心力再與大陸爭奪中文正統的寶座了。
幸好在台灣仍有一群有志之士與華語老師,不間斷的呼籲及貢獻一己微薄力量來推動台灣的對外華語教育。例如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建議教育部成立跨部會的「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政策委會」,以整合國內華語教育資源,並於2006年12月將舉辦「第八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是台灣華語界唯一能與大陸抗衡的大型研討會;此外各大學從事華語教學單位、語言中心及民間組織以優秀的師資與科技能力吸引大批的外籍學生來台灣學習華語,透過學界與民間的努力,活絡了台灣的華文教育市場。
此外,雖然簡體字與漢語拼音已成為各地學習華語的主流。然而,許多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認為,在中國文學、歷史及語言學習上,正體字與注音符號仍是最佳工具。況且,透過科技輔助與文字輸入系統的研發,解決正體字學習和書寫上的困難,因此,台灣未來對外華語教育應可大力宣揚此優勢,以期在一片大陸華語學習市場中佔據一小片天。
華語學習商機 兩岸磨刀霍霍記者黃玉珍/台北報導
大陸熱持續發燒,華人及華語數位學習市場,未來市場前景可觀,已被數位學習業者視為積極深耕的市場,各家業者已積極佈署,準備搶進這個兩岸共同競逐的市場。
據估計,全球約有3,000萬人在學習華文,每年人數還以二位數成長,包括大陸官方都努力搶食華文市場商機,已成立跨11部會的漢語辦公室,預計每年編列2億元人民幣的預算,開拓華文數位學習市場。希伯崙總經理鄭俊琪表示,根據國外的研究,全球英語教學市場高達660億美元的商機,華文學習市場預估也可望在若干年內成長至相同的市場規模,只要大陸市場持續發燒,全球學中文熱潮將會持續不退。
成功將互動英語教材打入韓國數位學習和補教市場的希伯崙,目前正在和韓國出版界洽談推出韓中語文學習教材,希望打入韓國的華文學習市場。另外一家成功創下澎湖馬公高中第一位應屆畢業生考上台大電機系傳奇的數位學習業者門得揚,也將積極把教材賣到華人、甚至全球市場去。門得揚董事長陳國恩說,門得揚已經銷售很多教材到美國、越南和大陸的台商子弟,這些台商不想忘本,還是想讓子女繼續就讀台灣的教材,尤其台商遍佈全球,因此台灣製作的教材在全球華人補教市場的需求量仍然很大。陳國恩表示,亞洲地區國家的教材和台灣大同小異,只要轉換為當地的語文版本,一樣可以外銷到當地去。
另外,門得揚也積極和大陸教育當局洽商推廣教材到大陸,先決條件是要先解決智財權保護的問題。萬聯也計畫要切入大陸內地的教育市場。萬聯董事長吳杰希表示,大陸幅員遼闊、各地法令又不同,剛開始不適合採取全面性的布點策略,而是應該先選擇適合的地點逐步耕耘。另外,在大陸也可以開發遊學營,以像少林寺遊學營等方式,吸引想到大陸學習中文的外國學生。 【2005/09/20 經濟日報】 @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