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早已打敗繁體字 台灣人眼中的全球中文熱
據估計,全球至少有85個國家2500余萬人在學習中文。大陸近年更是積極搶占中文教育市場,去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漢城開幕,這項計畫要陸續在全世界設立100所“孔子學院”。中國大陸在抓住商機的同時,也將中華文化一並傳播。紐約時報英文版5月22日刊登專欄作家紀思道的文章《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雲》,標題首次使用簡體中文字。此一罕見舉動,為全球中文熱再添話題。台灣《聯合報》對此予以高度關注,5月30日刊發多組文章就中文在全球的使用展開報道。──編者 據估計,全球至少有85個國家2500余萬人在學習中文。而大陸近年更是積極搶占中文教育市場,去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漢城開幕,這項計畫要陸續在全世界設立100所“孔子學院”。中國大陸輸出中文教育資源,在抓住商機的同時,也將中華文化一並輸出。
台灣用中文老外有的不知道
兩年前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讀書的台灣留學生張靜慧,曾在該校擔任中文助教。她發現,中國大陸的崛起,讓美國同學熱中學中文;但這些老外似乎不知道,台灣地區也使用中文。
“他們覺得要學中文,得去北京;找工作,得去上海。”張靜慧說,老外學寫簡體字、讀著大陸教科書。這股潮流,已經很難阻擋。大陸有十多億人口,政治經貿往來的國家遍佈世界,“以流通的程度來說,簡體字早就打敗繁體字。”台灣的文化大學國語研習導師王玉琴說。 王玉琴說,大陸有計劃地栽培漢語教師輸出至全球各地,拿美國來說,中文學校、各大學的中文課,絕大多數都已經使用簡體字教學。
認識簡體字台灣校園辦比賽
台灣的語言中心也端出“同時教授簡體字、漢語拼音”的菜單,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外國學生青睞。王玉琴說,外國學生來台灣學中文,多半也會要求學漢語拼音和認識簡體字;過去教注音符號和繁體字的課程,已經不能滿足老外的需求。再者,大陸推出“漢托”,即如同英語“托福”考試的“漢語水準考試”,外國人為了取得中文程度的證書,簡體字一定得懂。
台灣校園也吹起認識簡體字的風潮。台北大學還舉辦認字比賽,幫助學生認識簡體字。去年主辦這項比賽的台北大學中文系教師李翠瑛說,讀簡體字書是必然趨勢;更有學生揚言,“不懂簡體字,就落伍啦﹗”
來自馬來西亞、在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書的作家黃錦樹說,幾乎中文系的教科書、參考書都由大陸進口,因為現在“中文領域最好的學術研究都在大陸”,所以簡體字書非看不可。他還記得自己讀大學時,只能偷看盜印大陸書;現下學生可以光明正大的在台灣買到大陸書。 台灣的大陸出版品,從禁書到開放,始終是市場先行。至於到底市場有多大,報道稱,以前的估計從一年兩三億元新台幣到七八億元新台幣,並沒有定論,唯一確定的是,市場潛力不小。
台灣賣簡體書業績好過意料
台灣聯經出版公司成立“上海書局”展售簡體字書,業績出乎意料的好。聯經乘勝追擊,要改裝台中、高雄的聯經門市,為島內中南部讀者提供簡體字書籍服務。老字號“天龍書局”也隨即宣佈,要開三家“台閩書城”供應大陸圖書。
海外的華文出版市場也在轉變。新加坡大眾書局落腳台灣,原本為了採買台灣繁體字書外銷,但台灣區負責人譚白絹走一趟鄰近各國的中文書局回來,立刻調整策略,將台灣出版品轉印成簡體字版本再銷往海外。 繁體字的邊緣化危機令人憂心。“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多次倡議,應該申請將繁體中文字登錄為世界人類遺產,得到不少支持。
美國中文教育簡體當道
台灣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的沈葆,是美國大華府地區知名的中文教育者。平常她在大學擔任行政工作,到了週末,便借用公立學校教室教中文。一轉眼,她教了28年,始終捍衛繁體字。
在美國能源部工作的盧瑞平,今年5月接任美東中文學校協會會長。他和沈葆一樣,堅持中文應該學繁體字。
大華府地區是美國幾個華人聚集區之一,周末上課的中文學校不少。盧瑞平說,台灣移民子女,會選擇教繁體字和注音符號的中文學校;大陸移民子女則學簡體字,“背景不同,這很自然。”
大陸移民愈來愈多,盧瑞平說,大華府地區教簡體字的希望中文學校、美中實驗學校,六七個校區可以容納兩千多位學生,只要開班必定爆滿。
過去以繁體字發行的幾家華文僑報,也出現簡體字的對手報。僑報多擺在華人超市等地點供人取閱,廣告是報紙唯一收入來源。大華府發行量最大的繁體字僑報,因應廣告商要求,去年開始發行簡體版。
中文AP課程,最被堅持繁體字傳承的家長和老師關切。全美大學理事會決定,中文將成為高中生選修的大學先修課程(AP,Advanced Placement)之一,初步決定以簡體字為指定的中文字體。5月初新聞周刊(Newsweek)即報道,目前已有2400所高中將配合AP計畫,在2007年提供中文先修課程。盧瑞平預測,美國學習中文的人數將大幅增加,但簡體字必定成為主流。
日本流行學漢字寫短信
日本京都著名的清水寺,每逢過年,要由住持拿一支大毛筆,在大張宣紙上寫下一個反映那當年情況的“世相漢字”。
與中國淵源深濃的日本,漢字早已融入文化中。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規定了“常用漢字”與“當用漢字”,要孩童從國小開始學習漢字。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阿辻哲次記得,40年前讀小學,老師說︰“你們現在好好學漢字;等你們兒子、孫子輩,就不用學了。”結果老師錯了,他說,目前日本的外語學院中,選中文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生占1/3,超過德文、法文。
日本政府舉辦的漢字檢定考試,如今每年參加的受測人數超過兩百萬。除了實用需求,漢字也是流行,阿辻哲次說,日本有8000萬部手機,其中2/3可傳輸漢字短信,“現在年輕人,為了寫短信拼命學漢字。”
相對于日本將漢字視為民族文化資產,同樣與中國文化淵源深濃的韓國,二次世界大戰后曾廢止漢字、推動韓文專用政策,中斷漢字教育50年,直到1992年金大中執政又重新強調漢字。 在韓國有130萬人在學中文,但以簡體漢字為主流。
東南亞繁體一夕變簡體
台灣人到東南亞旅行,常有熟悉的感覺。在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檳城、古晉,有時整條街的商店招牌都寫中文,而且是繁體字。
早期中國移民,將漢字文化帶往南亞;繁體字在海外華人社會傳承,一直維持到二十世紀末。隨著台海兩岸政治勢力消長,東南亞的中文版圖逐漸改變,不僅中文教學改用簡體字,報刊字體也棄繁就簡;加上日常書寫習慣改變,南亞華人圈如今已是簡體字天下。
來自馬來西亞的作家黃錦樹,正好歷經過大馬中文教育的“變天”。他記得,大馬中文學校的華文教材,以前都是台灣當局協助編印,因此他直到國小六年級都學繁體字。到了國中,“繁體字一夕之間變成簡體字”。
馬來西亞華文中學、小學都是私立學校,過去學生清一色是華人子弟。近年來,因為華校教育水準高,加上中文熱推波助瀾,許多馬來人、印度人子弟也送到華人學校就讀,學習簡體中文字和漢語拼音。
與馬來西亞相較,新加坡對于中文教育政策就更有遠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新加坡教育部先后頒定國小和中學的華文文字表,從注音符號和繁體字的教育軌道,轉進至簡體字和漢語拼音。
與中國大陸的經貿、文化往來很重要,新加坡和台灣、香港的交流更是密切,務實的新加坡人把“識繁寫簡”當成中文學習的原則。 除了台灣,香港是繁體字最后的雕堡。但滿街繁體字的招牌底下,細微變化正在發生。1997年以後,學講國語、學寫簡體字的人都多了。
香港看世界的角度在轉變。評論家、香港TOM集團顧問劉細良說︰“我們以前透過台灣書了解世界。但現下,還要靠大陸書。”他說,大陸圖書出版發展快速,有更多種類書籍可讀;以知識的學習和傳播來看,香港人使用簡體字的潮流,還只是開始。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