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11, 2006

新華視點:全球中文熱升溫的背後

新華網北京1月11日電(記者 王立彬)“現在全球中文熱有一種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內涵,就像世界上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的‘學習英語,做美國夢’一樣,我覺得‘學習中文,做中國夢’已經初現端倪,全球兩三千萬人學中文,我看大部分人是想到中國淘金去!”加拿大籍華人劉敦仁先生說這番話時,剛在京郊購置一套住房,他還打算一邊寫書一邊開家小面館。
他的話也許有一些欣喜之餘的誇大,但當前全球中文熱升溫現象確實是以中國經濟騰飛為背景的。

學中國話、念生意經
“在韓國,20世紀70年代是留美熱,80年代是留日熱,到了90年代以後,留學中國漸成熱潮。據我了解,目前在中國的韓國留學生可能接近5萬人,已經超過留日學生人數,與5萬多人留學美國的水準差不多了。”在中國人民大學攻讀漢語言文學博士學位的孫先生說,留學美國有許多獎學金機會,而留學中國則基本上是自費。“因此,這些人學習中文更多的是一種嚴肅的投資行為,是對中國市場前景投資。”
“我很難給出在中國內地工作外國人的準確數目。”北京一家人力諮詢公司的黃晴女士說,“20多年間,在中國的外商投資企業數目增加了1萬多倍,越來越多外資企業的中高層主管由外國人擔任,保守估計也在10萬人以上。”
“我認為自己的中文說得不錯,但我想掌握中文寫作,這可能要難得多。我想在北京找一份工作,邊工作邊進一步學習中文。我不想成為漢學家或教授,但是想成為一名能用中文、英語和母語德語工作的高級管理者。”
奧地利人奧利弗10年前曾在北京語言學院(現北京語言大學)學習,然後回到莫扎特的故鄉薩爾茨堡作市場營銷,2003年重返中國“就業市場”。目前,在中國像奧利弗這樣的求職者越來越多。
據北京語言大學調查,設立漢語水準考試(HSK)初期,參加考試者大多是為了到中國讀大學。目前為讀書而參加考試的考生僅佔15%左右,而以工作為目的的估計在35%至40%。
中文正在成為職場競爭的一張王牌。“HSK就像英語託福一樣,一開始就是一個商業考試。”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秘書長、北京語言大學副校長崔希亮說,“近幾年參加HSK的人每年以45%的速度增加。”
目前,僅北京語言大學每年就有來自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0餘名留學生到校學習。其中以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地留學生人數最多,而美國和西歐增加速度最快。在華留學生所學涉及上千個專業,北京大學為外國留學生開設的專業達200多個。長期以來外國留學生主要集中在漢語言文學、中醫、中國戲曲等傳統學科,近幾年,留學生正從這些傳統學科向科技、經濟、管理、法律等應用學科擴展,主修商科的人數增長迅速。
北京語言大學校長曲德林教授說,過去外國學生來中國留學主要為了解中國文化,畢業後回國當漢學家。現在越來越多留學生開始學習經濟、金融、法律等應用學科,一半以上留學生準備畢業後在中國發展。
作曲家陳其鋼表達了這樣的感受:“中國的令人瞠目結舌的高速發展,讓我們這些海外學人看到了曙光。在歐洲的年輕人中興起了中文熱,這意味著有一大批為了求生的歐洲人在不久的將來要到中國去尋求出路。”

中文應用正跨出華人圈
“我們已經在維也納機場設立了中文標牌,我們還在大力培養奇缺的中文導遊。現在每年約有兩三萬中國人去奧地利旅遊,如果這個數目達到200萬,奧地利會把中文作為通用語言!”奧地利駐華大使館旅遊商務官約瑟夫說。
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2004年,中國公民出境人數已經超過2580萬人次,同比增長50%左右,中國公民可以組團前往旅遊的目的地國家和地區達到90個。
全球中文熱已經引起“中文教師荒”,許多國家向中國提出派遣漢語教師的要求。現在,全國每年向國外輸送外教3000人左右,相對於時下全球3000萬上下的中文學習者自然供不應求。中國為此發佈了啟動國際漢語教師中國志願者的計劃。
如今,由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頒發的相應等級的HSK證書,不僅被國際機構和跨國公司用作衡量員工素質的標準之一併與工資水準挂鉤,還成為在本國工作的獨特優勢。一些國家儘管失業率非常高,但會說中文的人總能很容易找到工作。
據了解,北京語言大學2004屆夏季畢業的包括16個國家的150多名留學生中,期望畢業後留在中國工作的大有人在,還有一部分人則想回國教中文。
在北京籌劃商務活動的德國人古德曼對記者說:“我在德國是一個寶貝,因為能用中文應付商務活動的德國人很少。因為掌握了中文,我才能在德國打入基本由華裔壟斷的中德商務交流活動。”
2004年10月中旬,古德曼應聘為德國郵政集團贊助波恩貝多芬音樂節的公關事務負責人,活動尚未結束就作為德累斯頓無伴奏管弦樂團公關事務負責人開始中國之行,同時還忙碌著漢堡出版業在華的一些業務。“在我這30年人生中,最重要的投資決策就是學中文。”
“我想回家教中文,甚至辦一所學校。我們那裏中文教師特別缺乏,而中國派來的大多數教師以英語為外語,不能使用義大利語。”義大利人薩狄尼說,“儘管要達到英文在世界各地的日常應用水準可能需要數十年,但中文應用局限於華人社會的局面正歷史性地改變。”

“中文熱”也要“冷思考”
“中文正逐步走向世界,對此我們要冷靜地看到我們的不足和問題,少提過熱的口號和要求,任何口號和要求的提出都要冷靜地分析。”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言研究中心主任陸儉明教授一番話值得思考。
北京語言大學校長曲德林提醒人們,“在美國,目前有100萬名美國學生正在學習只有7000萬人使用的法語,而只有不到5萬名學生在學習有十幾億人使用的漢語。從HSK的需求來看也不像韓國等亞洲國家那樣多,遠遠不及英語託福在世界的影響。”
專家指出,任何超越地域性的語言現象,都是經濟發展不平衡條件下經濟實力此消彼長的較量。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作為一種方言的粵語透過流行歌曲一時風行大江南北,其背後就是當時粵港經濟實力令人矚目的發展優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學校廠礦機關每逢年節辦晚會,總有人臨時抱佛腳用“夾生粵語”唱一段通俗歌曲。最近幾年香港歌星、影星卻開始拼命學習普通話發音。這背後無不是經濟實力博弈的自然表現。
20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崛起之際,包括歐洲和美國在內,世界各地都在爭著吸引日本投資商和遊客,世界各地都可以見到日語指示牌,在一些旅遊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日語培訓學校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一情況之所以沒有持續太久,就是因為日本經濟泡沫崩潰。而從上世紀80年代出現類似的韓語熱,也在10年後亞洲金融危機後趨冷。
“其實,在英語成為世界強勢語言之前,拉丁語、世界語、法語和德語都曾出現過強勢。但隨著這種語言的母語國家經濟政治影響力下降,語言強勢紛紛不復存在,有的甚至已經邊緣化。”德國國家旅遊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徐勝利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德語曾取代英語成為科學研究的主要語言。當時德國經濟風馳電掣,20多年間平均每年出現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任何語言都難以單靠自身魅力維持強勢地位。《英語的未來》作者大衛·格雷多爾認為:英語完全可能出現頹勢,其標誌很可能就是當重大技術發現不斷出現在中國或其他非英語國家的時候。強勢語言還有賴於國民對於知識的追求和社會開放的程度。美麗的中文要成為一種強勢的世界語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能不能維持其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特別是中國人能否保持對不斷學習和創新精神的不懈追求。(完)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